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第三章 常见的文言虚词

2024-11-14

第三章 常见的文言虚词

 

()

 

1.用作代词

 

代词“之”,在句中大都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指代上文中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多数可译为“他()”“她()”“它()”,有时也可译为“这”“这样”。例如: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之”代人——远人。

 

②夫子欲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之”代事——伐颛臾。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之”代物——清风、明月。

 

④为之请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之”作介词的宾语,代人——共叔段。

 

2.用作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有时也可译为“这”“这样”。例如: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以不译。例如: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庄子·秋水》)

 

(3)放在句末或句中,起凑足音节或表示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

笑啼杂之。(张岱《西湖七月半》)

 

3.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意思是“到,往”。例如:

大军不知广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

 

1.用作代词

 

代词“其”,在句中大都充当定语,也充当主谓短语或分句的主语,指代上文中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多数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有时也可译为“那”“那些”。例如:

 

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其”代人——王者。

 

②公闻其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代事——将袭郑。

 

③其高下之势,峤然洼然。(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其”代物——西山。

 

以上三句, “其”在句中均作定语。

 

④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其”代人——钟离子。

 

⑤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其”代人——反对变法的人。

以上两句, “其”在句中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2.用作语气词

 

语气词“其”,在句中多是以客气、委婉的口吻表达一种推断、拟测、期望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或许”“难道”“恐怕”等,也可不译。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者”字在文言作品中大多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者”字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和别的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等)或词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者”字词组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者”字和时间词组成的词组还可以充当状语。整个“者”字词组指代一种具有某种特点的人、事、物。这里所说的某种特点即由“者”字前的词语来表达。整个词组可以译为“⋯⋯的”“⋯⋯的人(事、物)”或“⋯⋯的原因”“⋯⋯的话”等。

 

()

 

代词“所”和“者”字一样,也是个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字作为虚词也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起来,也可以和介词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能单独使用的“所”字不是虚词,而是实词,多为名词,当地方、处所讲。例如“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单独使用的“所”字有时也可以是数词,表示一个不定的数目,多是“左右”“一点儿”的意思。例如“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所”字词组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所”字和动词组合起来的整个词组指代的是一种受某种动作支配或涉及的人、事、物。这里所说的某种动作即由“所”字后的动词来表达。“所”字和介词组合起来的整个词组指代的是与某种动作有关的工具、方法、原因等。

 

()

 

连词“则”,主要用来连接分句,从“则”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看,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假设条件关系,可译为“那么”“就”。例如:

兵彊则士勇。(李斯《谏逐客书》)

 

(3)表示转折关系, “则”字连接转折关系,往往是在对举的复句中,可译为“却”“反倒”。例如: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1.用作连词

 

“而”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也可以交叉连接,如连接词与词组。“而”字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下列几种:

 

(1)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或不译。例如: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例如:

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3)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例如: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修饰关系,表示方式或状态。例如: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用作代词

 

“而”还可作代词,指代第二人称,一般在句中作定语,是“你()”“你()的”的意思。例如: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介词“于”,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的有关地点和时间,可以译为“在”“自”“从”“到”等。例如:

遂置姜氏于城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介绍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对”“向”等,有的“于”字也可不译。例如: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例如: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4)引进动作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可译作“被”。例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

 

1.用作介词

 

介词“以”的功用是把一个名词或词组介绍给谓语动词,用来表示和这个动作有关的工具、方法、条件、原因、涉及对象、时间等,从语法上讲, “以”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介宾词组,这个介宾词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例如: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字介绍动作的有关工具,可以译为“用”“拿”等。

 

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字表示动作所凭借的条件,可以译为“凭”“靠”“按照”等。

 

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等。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句中的“以”字介绍动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可以译为“把”。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史记·李将军列传》)

 

句中的“以”字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译为“在”。

 

2.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表行为目的,可译作“来”“去”“以便”“以致”等。例如:

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有时和“而”字的作用相当。例如: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屈原《离骚》)

 

(3)“以”还可以与“是”“故”等组成顺承连词。凡“是以”“以故”“以此”等顺承连词,均可译为“因”“因此”。例如: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

 

()

 

1.用作连词

 

“且”作为连词,可分两种情况:

 

(1)表示并列,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有时只用一个“且”;有时“且⋯⋯且⋯⋯”呼应,相当于“又⋯⋯又⋯⋯”“一边⋯⋯一边⋯⋯”或“一方面⋯⋯一方面⋯⋯”。例如: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况且”。例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用作副词

 

“且”作为副词,可译为“将要”“快要”。例如:

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1.用作副词

 

(1)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顺承,可译作“就”“于是”。例如: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

 

(2)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转折,可译作“竟”“却”。例如: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李斯《谏逐客书》)

 

(3)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相当于“方”“才”。例如: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4)相当于“仅”。例如: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垓下之围》)

 

(5)表判断,可译作“是”。例如: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史记·李将军列传》)

 

2.用作代词

 

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例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随堂练习

 

1.(选择题)以下各句中的“之”字,含义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

A.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B.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2.(选择题)下列句子中, “而”字表示并列关系的是 ( )

A.万物作而弗始 B.思而不学则殆

C.固而近于费 D.大而无用

 

3.(选择题)下列句子中的“而”是连词,解释为“并且”的是 ( )

A.王笑而不言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4.(选择题)下列各句中, “则”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的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兵彊则士勇

 

5.(选择题)下列各句中, “乃”译为“就”“于是”的是 ( )

A.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平明,汉军乃觉之

 

【答案】1. A 2. C 3. B 4. B 5. A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