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考研《药剂学》刷题(七)问答题—湛江考研培训机构
1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其口服给药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分子大、极性强、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屏障。
(2)胃肠道中存在大量肽水解酶和蛋白质水解酶可降解多肽。
(3)肝脏对其的首过效应比较明显。
(4)存在化学和构象的不稳定问题。所以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短。
2 简述载药脂质体的靶向性功能。
答:按照靶向给药的机制,可以将载药脂质体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三大类。
(1)被动靶向:药物包裹进脂质体中,根据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对不同微粒具有不同的滞留性而靶向富集,其与主动靶向制剂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载体上未修饰具有分子特异性作用的配体、抗体等,因此表面修饰有PEG等“隐形”分子的微粒也属于被动靶向制剂。另外,这些微粒的粒径大小和表面性质(疏水性、电荷等)对体内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主动靶向:利用某些器官和组织上特定的受体可与其特异性的配体或抗体发生专一性结合的特点,将药物或药物载体与配体或抗体结合,从而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组织。目前研究较多的受体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叶酸受体、白介素受体等,有些受体已证实可作为特定肿瘤靶向的靶点,提高主动靶向效率。针对这些受体,常用的配体包括糖蛋白、脂蛋白、转铁蛋白、叶酸和多肽等。
(3)物理化学靶向:通过设计特定的载体材料和结构,使其能够响应于某些物理或化学条件而释放药物。较为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磁、温度和pH等。
3 简述两种主要的乳剂形成理论。
答:两种主要的乳剂形成理论包括:
(1)降低表面张力:热力学稳定作用
当水相与油相混合时,用力搅拌即可形成大小不同的乳滴,但很快会合并分层。这是因为形成乳剂的两种液体之间存在界面张力,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愈大,表面自由能也愈大,形成乳剂的能力就愈小。两种液体形成乳剂的过程是两相液体之间形成大量新界面的过程,乳滴愈小,新增加的界面就愈大,乳剂粒子的表面自由能也就越大。这时乳剂就有巨大的降低界面自由能的趋势,促使乳滴合并以降低自由能,所以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分散体系。为保持乳剂的分散状态和稳定性,必须降低界面自由能,一是乳剂粒子自身形成球形,以保持最小表面积;其次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界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乳化剂的作用是吸附于乳滴界面,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从而在简单的振摇或搅拌的作用下就能形成具有一定分散度和稳定的乳剂,所以适宜的乳化剂是形成稳定乳剂的必要条件。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对聚结的机械屏障
乳化剂吸附于乳滴周围,有规律地定向排列成膜,不仅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而且可阻止乳滴的合并。在乳滴周围形成的乳化剂膜称为乳化膜。乳化剂在乳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剂也就越稳定。乳化膜有三种类型:单分子乳化膜、多分子乳化膜和固体微粒乳化膜。
4 片剂压片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答:片剂压片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1)裂片:压成的片剂从模圈内推出时,有时发生裂片现象,如果裂开的位置发生在药片的顶部,习惯上称顶裂;在中间发生,就称腰裂。
① 产生裂片的处方因素:a.物料中的细粉太多,导致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而结合力弱;b.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
② 产生裂片的工艺因素:a.单冲式压片机比旋转式压片机易出现裂片(压力分布不均匀);b.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塑性变形不充分);c.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应力集中);d.一次压缩比二次压缩易出现裂片(塑性变形不充分)。
(2)松片:由于片剂硬度不够,对片剂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松片。主要原因是黏合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3)黏冲:片剂表面被冲头黏去,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称黏冲;若片剂侧边粗糙或有缺痕,则称黏壁。造成黏冲或黏壁的主要原因有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粗糙不光或刻字等。
(4)片重差异超限:当片剂的重量差异超出药典规定时,称重量差异超限。主要原因包括:① 物料的流动性差;② 物料中的细粉太多或粒度大小相差悬殊;③ 料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④ 刮粉器与模孔的吻合性差等。
(5)崩解迟缓:片剂超过了药典规定的崩解时限,称崩解超限或崩解迟缓。主要原因包括:① 压缩力过大,片剂内部的空隙小,影响水分的渗入;② 可溶性成分溶解,堵住毛细孔,影响水分的渗入;③ 强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④ 崩解剂的吸水膨胀能力差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
(6)溶出超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出规定的药物量时,称溶出度不合格。主要原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
(7)含量不均匀:粉末混合不均匀、片重差异超限皆可造成药物含量不均匀。
5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包括:
(1)无菌:注射液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
(2)热原和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应按照热原检查法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3)可见异物:是指存在于注射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注射剂产品在出厂前应逐一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临用前也应在自然光下目视检查,如有可见异物不得使用。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
(4)不溶性微粒:本法是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静脉注射、静脉滴注、鞘内注射、椎管内注射的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检查方法参照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应符合规定。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5)装量检查:注射液及注射用浓溶液应进行装量检查,50mL以下的注射剂要求每支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注射液及注射用浓溶液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6)装量差异:注射用无菌粉末应进行装量差异检查,应符合规定。
(7)渗透压摩尔浓度:在制备注射剂时,应关注其渗透压尽量与血液等渗。
(8)pH:注射液一般允许pH范围在4.0~9.0。
(9)其他:如色泽、含量、降压物质、有关物质、安全性等均应符合规定。
6 下面是药物溶解度测定时测得的两种溶解度曲线。其中,S为溶解度(mg/mL),① 、② 、③ 分别为三种不同纯度的药物所测得的溶解度曲线。
(1)图A中S0代表什么?请简述测定的具体方法?
(2)图B中S0表示什么含义?
(3)图B中① 、② 、③ 三种曲线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图A与图B中S0有何区别?
答:(1)图A中S0代表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是指药物溶解达到平衡时的溶解度。测定方法为: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浓度,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溶解度S,并对配制溶液浓度C作图,如图A所示,图中曲线的转折点A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图B中S0代表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与固体制剂的溶出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图B中直线① (正偏差)表明在该溶液中药物发生解离,或者杂质成分或溶剂对药物有复合或增溶作用等;直线②表明药物纯度高,无解离与缔合,无相互作用;直线③ (负偏差)表明发生抑制溶解的同离子效应。
(4)图A中的S0是总的药物浓度,也是药物溶解度测定试验中经常得到的数据,其结果未完全排除药物解离和溶剂影响;而B中的S0是溶液中未解离的药物的饱和浓度,排除了药物解离、缔合以及和溶剂发生作用的影响,与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相关。
7 依据下列流动曲线,判断各图所代表的流体类型,并简述其流变学特征。(其中η为黏度、D为切变速度、S为切变应力。)
答:(1)图A代表的流体类型为塑性流体。塑性流动切变速度D与切变应力S的曲线不经过原点,当剪切应力较小,在屈服值S0以下时,液体在切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流动,只发生形变,当应力增加至屈服值时,液体发生永久变形,开始流动,切变速度与切变应力成直线关系。
(2)图B代表的流体类型为胀性流体。胀性流动的曲线经过原点,呈凸型,该流体随着切变应力的增大其黏度也随之增大,即搅拌得越快越显稠,具备切变稠化的特征。
(3)图C代表的流体类型为牛顿流体。牛顿流体的切变速度D与切变应力S呈直线关系,且经过原点,即黏度η不随切变应力的变化而变化。
(4)图D代表的流体类型为假塑性流体。假塑性流动切变速度D与切变应力S的曲线经过原点,呈凹型,此流体只要有切应力就发生流动,且没有屈服值,且随着切应力的增大切变速率越来越大,表现为黏度下降,具切变稀化特征。
8 下图为恒定干燥情况下的物料干燥过程曲线。
(1)依据上图分别简述B-C段、C-E段的干燥机理。
(2)简述各阶段强化干燥的方法。
(3)干燥曲线中C点、E点对应的干基含水量X0、X*分别代表什么?
答:(1)B-C段、C-E段的干燥机理如下:
① 图中B-C段的干燥速率保持恒定,称为恒速干燥阶段。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中的水分含量较多,物料表面的水分汽化并扩散到空气中,物料内部的水分及时补充到表面,保持充分润湿的表面状态,因此物料表面的水分汽化过程完全与纯水的汽化情况相同。
② 图中C-E段的干燥速率随着物料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称为降速干燥阶段。在降速干燥阶段,当水分含量低于X0之后,物料内部的水分向表面的移动已不能及时补充表面水分的汽化。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物料表面逐渐变干,温度上升,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压低于恒速段时的水蒸气压,干燥速率也降低。
(2)各阶段强化干燥的方法如下:
① 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主要受物料外部条件的影响,取决于水分在物料表面的汽化速率。加速措施包括:a.提高传热和传质的推动力,如提高空气温度或降低空气中的湿度;b.改善物料与空气的接触情况,提高空气的流速使物料的表面气膜变薄,减少传热和传质的阻力。
② 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主要是由物料内部的水分向表面的扩散速率决定的,内部水分的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物料本身的结构、形状、大小等。强化措施包括:a.提高物料的温度;b.改善物料的分散程度,以促进内部水分向表面扩散。
(3)图中的C点为恒速与降速阶段之分界点,称临界点,与该点对应的物料含水量X0称为临界含水量。图中的E点对应的干基含水量X*称为平衡水分。
9 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杀灭速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下圈是嗜热芽孢杆菌分别在121℃,三种介质中(① 葡萄糖乳酸格林液;② 葡萄糖;③ 注射用水)中的致死曲线,其中N1为灭菌时间为t时残存的菌数。
式中,N0为灭菌开始时的微生物数量,Nt为灭菌t时间后残存的微生物数量,k为灭菌速率常数。由上式可知,以lgNt对t作图,斜率为-k/2.303,因此,斜率绝对值越大,灭菌速率常数k值越大,灭菌能力越强,嗜热芽孢杆菌在介质中的耐热性越差。故嗜热芽孢杆菌在三种介质中的耐热性为注射用水>葡萄糖>葡萄糖乳酸格林液。
(2)标准灭菌时间是指灭菌温度系数为10℃时,一个湿热灭菌程序赋予被灭菌品在121℃下灭菌的等效灭菌时间(分钟)。标准灭菌时间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统一,更为精确和实用,因此可作为灭菌过程的比较参数。一般规定其值不低于8分钟,实际操作应控制为12分钟。
10 新药研究中制剂稳定性试验一般包括有哪些?
答:新药研究中制剂稳定性试验一般包括:
(1)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光照试验,比加速试验的条件更加激烈。目的是考察制剂处方的合理性与生产工艺及包装条件,为制剂工艺筛选、包装材料和溶剂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依据,同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加速试验:是指通过加速药物制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探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为处方设计、工艺改进、质量研究、包装改进、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一般选择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进行6个月的试验。
(3)长期试验: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更直接地反映药品的稳定性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4)其他稳定性试验:
① 热循环(冻融)试验:对于一些特殊的药品,如温度变化可能引起物相分离、黏度减小、沉淀或聚集的药品,还需要考察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可能对质量造成的影响。例如凝胶剂、霜剂、软膏剂、栓剂、难溶性药物的注射剂等。
② 配伍试验:对于需要溶解或者稀释后使用的药物制剂产品,如小体积注射液、粉针剂等,由于稀释后主药可能会降解,也可能会析出,为保证临床安全用药,应考察在稀释后主药的降解情况、临床使用时的稳定性。
③ 多剂量包装产品拆封后的稳定性考察:对于多剂量产品(如滴眼剂、滴鼻剂等),拆封后产品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可能变得不稳定,容易使微生物超标或产生降解产物等。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应进行产品拆封后的稳定性研究。一般模拟临床使用方法和环境,考察多次拆封后的稳定性。
11 简述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答: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如下:
(1)无菌:注射液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
(2)热原和细菌内毒素应符合规定;
(3)不得含有可见异物;
(4)不溶性微粒:静脉注射、静脉滴注、鞘内注射、椎管内注射的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还需检查不溶性微粒;
(5)装量检查:50mL以下的注射液要求每支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注射液及注射用浓溶液的装量应符合规定;
(6)装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7)渗透压与摩尔浓度:注射剂渗透压应与血液等渗;
(8)pH:注射剂一般允许pH为4.0~9.0;
(9)其他:如色泽、含量、有关物质、安全性等均应符合规定。
12 简述片剂松片与裂片的原因。
答:片剂松片与裂片的原因如下:
(1)松片是指由于片剂硬度不够,对片剂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黏合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2)压成的片剂从模圈内推出时,有时发生裂片现象。片剂产生裂片的原因包括:
① 处方因素:a.物料中的细粉太多,导致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而结合力弱;b.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
② 工艺因素:a.单冲式压片机比旋转式压片机易出现裂片,因其压力分布不均匀;b.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因其塑性变形不充分;c.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因其应力过于集中;d.一次压缩比二次压缩易出现裂片,因其塑性变形不充分。
13 气雾剂有哪些优点?
答:气雾剂的优点包括:
(1)药物可以直接到作用部位或吸收部位,具有十分明显的速效作用与定位作用,尤其在呼吸道给药方面具有其他剂型不能替代的优势。
(2)药物封装于密闭的容器中,可保持清洁和无菌状态,减少了药物受污染的机会,而且停后残余的药物也不易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容器不透明,避光,不与空气中的氧和水分直接接触,故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用药顺应性。
(4)全身用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5)药用气雾剂等装有定量阀门,故给药剂量准确。
14 简述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答: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特点如下:
(1)磁性靶向制剂:将磁性物质包裹于载药微粒中,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使载药微粒在体内定向移动、定位浓集,从而富集于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常用的磁性物质有FeO·Fe2O3(Fe3O4)磁粉或磁流体,常见的磁性靶向制剂有磁性微球和磁性纳米粒。
(2)栓塞靶向制剂:通过动脉插入的导管将栓塞物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通过阻断靶区的供血和营养,使靶区肿瘤细胞坏死。目前,常用的栓塞物有栓塞微球和栓塞复乳,在栓塞的同时,还可将载带的抗肿瘤药物释放出来,达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
(3)热敏靶向制剂:通过外部热源对靶区进行加热,使靶区的温度稍高于周围未加热区,实现载体中的药物在靶区内释放的一类制剂。常见的热敏靶向制剂包括热敏脂质体、热敏凝胶、热敏胶束等。
(4)pH敏感靶向制剂:利用体内不同位置的pH差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即可将药物选择性地靶向到特定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特定位置。常见的pH敏感靶向制剂包括pH敏感脂质体和pH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15 用Stokes定律讨论如何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
答: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式中,V:沉降速度,cm/s;r:微粒半径,cm;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g:重力加速度,cm/s2;η:分散介质的黏度。由Stokes定律可知,增加混悬剂动力学稳定性的方法包括:
(1)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2)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同时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常用的高分子助悬剂分为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和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包括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海藻酸钠、琼脂、淀粉浆等;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包括甲基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羟丙纤维素、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等。
16 为选到均匀的混合效果,必须考虑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苏州大学2015年研]
答: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具体包括粒径、粒度分布、粒子形状、粒子密度、黏附性、表面带电等。尤其是粒径、粒子形态、密度等在各成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时,混合过程中或混合后容易发生离析现象,离析现象是混合的相反过程。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1)一般情况下,小粒径、大密度的颗粒易于在大颗粒的缝隙中往下流动而影响均匀混合;
(2)球形颗粒容易流动而易产生离析;
(3)混合物料中含有少量水分可有效地防止离析。
17 需要进行溶出速度的试验的制剂的药物种类有哪些?
答:下列药物由于释药规律不稳定,而容易发生生物利用度问题或影响药效,所以都需要进行溶出速度的试验:
(1)难溶或难被吸收的药物,如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Ⅱ、Ⅲ、Ⅳ类药物;
(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地高辛、碳酸锂等;
(3)要求速释或缓释的制剂,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缓控释制剂等;
(4)用于治疗严重疾病或急救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尼可刹米等。
18 服用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后相应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区别是什么?[苏州大学2015年研]
答: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活性药物释放缓慢,吸收入血后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其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如图所示。缓释制剂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
19 如何评价软膏剂的质量?
答:软膏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包括:
(1)外观性状:要求色泽均匀一致,质地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现象。
(2)主药含量测定:采用适宜的溶剂将药物从制剂中提取出来,再进行药物含量测定。
(3)物理性质评价:
① 熔点或滴点:通常软膏剂的熔点以接近凡士林的熔点为宜。
② 黏度和流变性测定:需测定黏度及屈服值、触变指数等流变性。
③ 酸碱度:软膏剂的酸碱度以近中性为宜。
(4)刺激性:软膏剂涂于皮肤时不得引起疼痛、红肿或产生斑疹等不良反应。
(5)稳定性:软膏剂的加速试验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进行6个月,定时取样检查性状、均匀性、含量、粒度、有关物质。
(6)粒度: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7)装量: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8)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按照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9)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10)药物释放和穿透及吸收性:可采用释放度检查法、体外试验法和体内试验法。
20 简述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答:湿法制粒压片法是将物料经湿法制粒干燥后进行压片的方法,其工艺过程包括:
(1)主药、辅料的前处理:将主药和辅料粉碎并过筛。
(2)混合:需将粉碎过筛后的主药和辅料混合均匀。
(3)加入黏合剂或润湿剂制软材:常用的黏合剂包括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等。
(4)制粒:将软材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挤压通过筛,机械方法包括剪切制粒、转动制粒、流化制粒、喷雾干燥制粒等。
(5)湿颗粒的干燥:干燥技术包括流化干燥、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
(6)干颗粒的整粒;将干燥后的颗粒通过筛分法进行整粒和分级,一方面使结块、粘连的颗粒散开,另一方面获得均匀的颗粒。
(7)加入崩解剂、润滑剂,混合:常用的崩解剂包括羧甲淀粉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等,常用的润滑剂包括硬脂酸镁、滑石粉等。
(8)压片:常用的压片机分为单冲式压片机和旋转式压片机。
21 影响湿热灭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湿热灭菌法是指利用高压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杀灭细菌的方法。该法穿透力强,传导快,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影响湿热灭菌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的耐热、耐压能力有很大差异,耐热、耐压能力的强弱顺序为芽孢>繁殖体>衰老体。微生物数量愈少,所需的灭菌时间愈短。
(2)蒸汽性质:饱和蒸汽的灭菌效率最高。
(3)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灭菌温度愈高,灭菌时间愈长,药品被破坏的可能性愈大。因此,在达到有效灭菌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灭菌温度和缩短灭菌时间。
(4)其他:
① 介质的pH:通常微生物在中性环境下的耐热性最强,碱性环境次之,酸性环境则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② 介质中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愈丰富(如含糖类、蛋白质等),微生物的抗热性愈强,应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延长灭菌时间。
22 简述注射剂的优缺点。
答:注射剂是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等。
(1)注射剂的优点
① 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注射剂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所以药物吸收快、作用迅速。注射给药属于非胃肠道给药途径,药物吸收不受胃肠道诸因素的影响,故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易于控制。
②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对于胃肠道不能有效吸收、易被消化液降解破坏或刺激性较强、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低或变异性大的药物可制成注射剂注射给药。
③ 适合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对于术后禁食、昏迷等状态的患者,或有吞咽困难、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不能口服给药,宜采用注射剂注射给药。
④ 具有局部定位给药作用。如盐酸布鲁卡因注射液用于局部麻醉;当归注射液可以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疗效;脂质体、静脉乳剂等微粒注射给药后,在肝、肺、脾等器官药物分布较多,有定向作用。
⑤ 可产生长效作用。一些长效注射剂可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储库,缓慢释放药物达数天、数周或数月之久。
(2)注射剂的缺点
① 依从性较差。用药不便,注射剂一般需专业人员使用相应的注射器和设备给药,而且存在注射疼痛问题,另外使用不当易造成交叉污染。
② 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复杂,对生产环境及设备要求高,致使注射剂较其他剂型价格高。
③ 质量要求严格。在所有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是风险最高的给药途径,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最为严格。
23 简述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扬州大学2019年研]
答:滴丸一般采用滴制法制备。滴丸剂的基质能在较低温度下熔融,首先将基质加热熔融,然后将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于熔融的基质中,保温下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里,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熔融基质收缩成球状,冷却固化成丸。其制备工艺流程图为:
药物+基质→混悬或融熔→滴制→冷却→洗丸→干燥→选丸→质检→分装
常用的冷却液包括液状石蜡、植物油、二甲硅油和水等。应根据基质的性质选用互不相溶的冷却液,脂溶性基质滴丸选用水、不同浓度的醇,水溶性基质滴丸选用石蜡、甲基硅油等。并根据滴丸与冷凝液相对密度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滴制设备,如向上或向下滴制。
24 简述栓剂的质量评价。
答:栓剂中的原料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其外形应完整光滑,放入腔道后应无刺激性,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除另有规定外,栓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1)重量差异:取栓剂10粒,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粒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粒的重量。每粒重量与平均粒重比较(有标示粒重的中药栓剂,每位重量应与标示粒重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1粒,井不得超出限度的1倍。
(2)融变时限:取栓剂3粒,在室温放置1小时后,脂肪性基质的栓剂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或软化变形,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应在60分钟内全部溶解。
(3)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药典通则1105)和控制菌检查法(药典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药典通则1107)检查,应符合规定。
(4)可根据需要测定药物从栓剂中的溶出速度、栓剂的体内吸收行为、栓剂的黏膜刺激性,并将栓剂在室温(25±2)℃或6℃下贮存,定期检查外观和融变时限、主药含量及有关物质,评价其稳定性。
25 能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有哪些(至少说出三种)?从中选择一种剂型简述其特点。
答:(1)能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包括注射剂、栓剂、舌下片剂、气雾剂、软膏剂等。
(2)以注射剂为例,其特点包括:
① 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注射剂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故药物吸收快、作用迅速;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不受胃肠道诸因素的影响,故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易于控制。
②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如胃肠道不能有效吸收、易被消化液降解破坏、刺激性较强、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低或变异性大的药物等。
③ 适合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如于术后禁食、昏迷等状态的患者、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等。
④ 具有局部定位给药作用:如局部麻醉、穴位注射、脂质体静脉乳剂的靶向作用等。
⑤ 可产生长效作用:一些长效注射剂可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储库,缓慢释放药物达数天、数周或数月之久。
⑥ 依从性较差:存在用药不便、注射疼痛、易造成交叉污染等问题。
⑦ 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复杂,对生产环境及设备要求高。
⑧ 质量要求严格:注射给药是风险最高的给药途径,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最为严格。
26 写出Stokes定律,并根据该定律简述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措施。
答:(1)Stokes定律粒径较大的微粒受重力作用,静置时会自然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式中,V为微粒沉降速度(cm/s),r为微粒半径(cm),ρ1、ρ2分别为微粒和分散介质的密度(g/cm3),η为分散介质的黏度(P),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cm/s2)(通常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时候取9.80×102cm/s2)。
(2)根据Stokes定律,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措施包括:
① 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②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同时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27 简述吸入剂递送药物经肺部吸收的优势与不足。
答:吸入剂递送药物经肺部吸收的优势与不足如下:
(1)吸入剂递送药物经肺部吸收的优势
① 肺部吸收面积大,总面积可达70~100m2。
② 肺泡表皮薄,肺泡壁或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与周围的毛细血管衔接紧密(仅0.5~1μm),因此药物可通过肺泡快速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③ 肺部的化学降解和酶降解反应较低,药物被破坏的程度小。
④ 药物可直接到达靶部位,因此可降低给药剂量及毒副作用,这对于需局部长期治疗的疾病极其重要。
(2)吸入剂递送药物经肺部吸收的不足
吸入剂递送药物经肺部吸收的主要不足是药物在肺部沉积的重现性差。因肺部不同部位上皮细胞的厚度不同,沉积在不同部位的药物可能会出现吸收速度的差异。
28 简述pH梯度法如何提高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
答:(1)pH梯度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的操作
①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以pH为4的300mmol/L枸橼酸水溶液为介质,采用逆相蒸发法或薄膜法制备空白脂质体(脂质体囊泡内部的pH为4)。
② 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调节上述空白脂质体混悬液的pH至7.8,使脂质体膜内外形成质子的梯度,即得到脂质体膜的内部为酸性(pH4.0)、外部为碱性(pH7.8)的脂质体。
③ 将阿霉素用pH7.8的Hepes缓冲液溶解,60℃孵育。
④ 在60℃孵育条件下,将脂质体混悬液与阿霉素溶液混合并轻摇,孵育10~15分钟即可。
(2)pH梯度法提高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原理
在脂质体膜内部的pH为4、脂质体膜外部的pH为7.8的条件下,弱碱性药物阿霉素在脂质体膜外呈分子型,可穿透脂质体膜,进入脂质体膜后即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而质子化的阿霉素不易穿透膜,因而阿霉素被包封于脂质体内。pH梯度法制备的阿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可达90%以上。
29 什么是单凝聚法?
答:单凝聚法是指在一种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囊材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基本原理是以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为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如乙醇、丙醇等强亲水性非电解质或硫酸钠溶液、硫酸铵溶液等强亲水性电解质析出凝聚成囊。由于囊材微粒水合膜中的水与凝聚剂结合,致使体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形成微囊。但是这种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形成凝聚的这些条件,就可发生解凝聚,使形成的囊很快消失。根据囊材性质,使凝聚囊材固化,使之长久地保持囊形,不凝结、不粘连,成为不可逆的微囊。
30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骨架片的种类,渗透泵片的类型。
答:缓控释制剂按照其结构以及聚合物性质大致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泵型。
(1)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其构造和所用的聚合物具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原理有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以及离子交换等。这些释药原理不仅适合于口服给药系统,也适合于如埋植、微球等给药系统。
(2)缓控释制剂的骨架片的种类有亲水凝胶骨架缓释制剂、骨架型宫内给药系统和植入剂等。
(3)缓控释制剂的渗透泵片的类型有三种
① A型中片芯含有固体药物和电解质,遇水即溶解,电解质可形成高渗透压差;
② B型为药物以溶液形式存在于不含药渗透芯的弹性囊中,此囊膜外周围为电解质,溶解后形成高渗透压差,使内膜产生压力而将药物溶液排出;
③ C型为推拉型,属于多室渗透泵,片芯上层由药物、具渗透压活性的亲水聚合物和其他辅料组成,下层由亲水膨胀聚合物、其他渗透压活性物质和片剂辅料组成,在外层包衣并打孔,它的释放是由上层的渗透压椎动力和下层聚合物吸水膨胀后产生的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三种类型的体系其释药孔都可为单孔或多孔。
31 简述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答: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分散度大、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混悬剂中的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带有荷电,即带有ζ电势。由于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这种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厚度而改变。
(3)絮凝与反絮凝:混悬剂中的微粒由于分散度大而具有很大的总表面积,因而微粒具有很高的表面自由能,这种高能状态的微粒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
(4)结晶微粒的长大:混悬剂中的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放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与数量在不断变化,即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长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在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32 片剂的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答:片剂的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
(1)裂片:压成的片剂从模圈内推出时,有时发生裂片现象,如果裂开的位置发生在药片的顶部,习惯上称顶裂;在中间发生,就称腰裂。
(2)松片:由于片剂硬度不够,对片剂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松片。主要原因是黏合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3)黏冲:片剂表面被冲头黏去,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称黏冲。
(4)片重差异超限:当片剂的重量差异超出药典规定时,称重量差异超限。主要原因有:① 物料的流动性差;② 物料中的细粉太多或粒度大小相差悬殊;③ 料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④ 刮粉器与模孔的吻合性差等。
(5)崩解迟缓:片剂超过了药典规定的崩解时限,称崩解超限或崩解迟缓。主要原因有① 压缩力过大,片剂内部的空隙小,影响水分的渗入;② 可溶性成分溶解,堵住毛细孔,影响水分的渗入;③ 强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④ 崩解剂的吸水膨胀能力差或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
(6)溶出极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出规定的药物量时,称溶出度不合格。主要原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
(7)含量不均匀:粉末混合不均匀、片重差异超限皆可造成药物含量不均匀。
33 软膏,栓剂基质的分类。
答:(1)软膏剂常用的基质分类有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① 油脂性基质的特点是对皮肤的润滑、保护作用较其他基质强,性质稳定,不易霉变,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的油膜,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使皮肤柔润,防止干裂;但释药性能较差,疏水性强,不易用水洗除,不易与水性液体混合,因此不适于有渗出液的创面、脂溢性皮炎、痤疮等。此类基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软膏剂;
② 水溶性基质通常释药较快,无刺激性,易洗除,可吸收组织分泌液,适用于温润或溃烂的创面。但对皮肤的润滑、软化作用较差,且其中的水分易蒸发而使软膏变硬,易霉败,常需添加防腐剂和保湿剂。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水性凝胶基质)等。
(2)栓剂基质的分类有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但优良的栓剂基质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 在室温下应有适当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致变形或碎裂,在直肠温度36℃下易软化、熔化或溶解;
② 本身性质稳定,与药物混合后没有相互作用,亦不妨碍主药的作用与含量测定。
③ 对黏膜无刺激性、毒性和过敏性。
④ 释药速率应符合治疗要求,需产生局部作用者一般要求释药缓慢而持久。
⑤ 具有润湿或乳化能力,能混入较多的水。
⑥ 适用于热熔法及冷压法制备栓剂,遇冷收缩可自动脱模,无需使用润滑剂。
⑦ 油脂性基质还应要求酸价在0.2以下,皂化价为200~245,碘价低于7,熔点与凝固点之差要小。
34 用Stokes定律讨论如何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
答: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根据Stokes定律,增加混悬剂的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是:
(1)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2)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同时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3)混悬剂中的微粒大小是不均匀的,大的微粒总是迅速沉降,而细小微粒由于布朗运动而缓慢沉降,可长时间悬浮在分散介质中,保持混悬状态。
35 为达到均匀的混合效果,必须考虑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为达到均匀的混合效果,必须考虑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包括:
(1)粒径及粒径分布:粒径大小是粉体的最基本的性质。球体、立方体等规则粒子可以用特征长度表示其大小,如直径、边长等。
(2)粒子形态:粒子的形态可影响粉体的流动性、充填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粉体的表面积。
(3)粒子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不仅对粉体性质,而且对制剂性质和药理性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4)除粉体的基本性质外,粉体的其他性质如粉体的密度及空隙率、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粉体的黏附与内聚、粉体的压缩性质都对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和产品质量保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6 需要进行溶出速度的试验的制剂的药物种类有哪些?
答:需要进行溶出速度的试验的制剂的药物种类有如下几种:
(1)难溶或难被吸收的药物。
(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
(3)要求速效或长效的制剂。
(4)用于治疗严重疾病或急救用的药物。
上述药物由于释药规律不稳定,而容易发生生物利用度问题或影响药效,所以都需要进行溶出速度的试验。
37 服用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后相应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区别是什么?
答:服用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后相应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区别是:
(1)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活性药物释放缓慢,吸收入血后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
(2)普通制剂会有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而缓控释制剂使血药浓度平缓,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是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3)由于减少了血药浓度的峰和谷现象,故可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4)疗效好:缓控释制剂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5)可定时、定位释药:某些缓控释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38 絮凝和反絮凝作用是如何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的?[苏州大学2015年研]
答:絮凝和反絮凝主要应用于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如果微粒体系能够呈絮凝状态,或者一直保持反絮凝状态而不沉淀,那么此体系就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因此,为了使微粒体系具有最佳的物理稳定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1)使用絮凝剂使微粒保持絮凝状态防止出现结块现象。
(2)在系统中加入可熔性高分子材料,使微粒分散于结构化载体体系,形成反絮凝态。这里的结构化载体体系一般是指亲水胶体,即可溶性高分子溶液。常用的这类高分子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卡波姆等。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变分散体系的黏度而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维持微粒的稳定状态。
(3)加入絮凝剂并将微粒体系与结构化载体体系混合,可使整个体系达到最佳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