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19和第20题)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
内涵 |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
多民族的交融 |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
外来文明的吸收 |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
雅与俗的互动 |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
以复古为革新 |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首先,说明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并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其次,说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即可。
最后总结,分析说明民族交融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评述:赞成该观点。
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工匠、手工业主等。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主要是地主。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奖励技术发明。而中国19世纪中后期,仍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鼓励扩大再生产,而是疯狂买房购地。
因此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英)。说明观点:赞成学者的观点。阐述:首先,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总结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其次,从政治角度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的君主专制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