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考试高分猜题卷(一)生理学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高分猜题卷(一)·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精析】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2.[答案]C
【精析】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载体转运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为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通道转运的物质是等带电离子,为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3.[答案]A
【精析】影响动作电位的主要因素是细胞外液Na+浓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时,细胞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幅度变大(正变);反之,减少细胞外液Na+浓度时,细胞内外Na+浓度差减小,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4.[答案]C
【精析】红细胞沉降生物机制是红细胞叠连。红细胞易于发生叠连的原因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故当把红细胞沉降率快的患者的血浆分离出来加入正常人的红细胞,再次测定时红细胞沉降率将比正常快。
5.[答案]D
【精析】心脏做功量是心脏收缩向动脉内射血要克服动脉血压形成的阻力所做的功。在不同动脉血压的条件下,心脏射出相同血量所消耗的能量或做功量是不同的。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心室每分钟所做的功称为每分功。心脏做功量是评价心脏功能较全面的指标。左右心室搏出量基本相等,但肺动脉平均血压仅为主动脉平均血压的1/6,故右心室做功量为左心室做功量的1/6。左心室的每搏功大于右心室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平均血压。
6.[答案]B
【精析】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每分钟发生兴奋的频率最快,自律性最高,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的机制,实现对心脏其他部位活动的控制,故窦房结为全心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7.[答案]B
【精析】等容收缩期:在心室舒张的晚期,心房收缩将血液挤入心室,使心室得到进一步的充盈。随即心房舒张,心室开始收缩。心室收缩,室壁张力增加使室内压升高,当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时,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关闭。此时,房室瓣和动脉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处于密闭的状态,心室继续收缩,但心室内容积不变;室内压进一步升高,当室内压升高并高于动脉血压时,该压差推动动脉瓣开放。从房室瓣关闭至动脉瓣开放前的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持续约0.05秒。由此可知,等容收缩期时,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8.[答案]A
【精析】肺组织含弹性纤维,具有弹性回缩力。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水肿、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顺应性下降,弹性阻力增加,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在肺气肿时,肺弹性纤维被破坏,肺回缩力减小,顺应性增大,弹性阻力减小,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降低。
9.[答案]C
【精析】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按上述已知条件,若潮气量减半(500ml-250ml=250ml,呼吸频率加倍(12次/分×2=24次/分),属于浅快呼吸,其肺泡通气量=(250ml-150ml)×24次/分=2400ml/min,即2.4ml/min。
10.[答案]A
【精析】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主要物质是肠致活酶(肠激酶)和已经激活的胰蛋白酶。
11.[答案]C
【精析】胃酸的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③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④随食糜排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
12.[答案]D
【精析】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具有保Na+排K+,保水和增加血容量的作用。醛固酮作用的结果是:Na+重吸收增多→血Na+升高;K+的排出增多→血K+降低;水重吸收增多→血容量增多,而尿量减少。
13.[答案]A
【精析】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可通过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强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
14.[答案]B
【精析】视近物时,眼的折光系统进行有效调节,晶状体因其自身弹性而变凸,特别是前表面变凸更为明显,折光力增加,加强折射,从而使物像前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使视网膜上产生清晰的视觉。
15.[答案]A
【精析】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主要是CI的通透性,CI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考点拓展: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的通透性,主要是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16.[答案]B
【精析】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5个部分: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②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③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少数释放肽类或嘌呤类递质的纤维外);④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多数小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骨骼肌的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⑤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考点拓展:以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7.[答案]D
【精析】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是因为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活动失衡,使抑制区的活动明显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相对占优势的结果。
18.[答案]C
【精析】快波睡眠又称为异相睡眠,表现:①快波睡眠期间,人体的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包括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睡眠更深。②阵发表现:在快波睡眠期间可出现部分肢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眼球快速运动等阵发性表现,所以此时相又称为快眼动睡眠。
快波睡眠特点及意义:①快波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②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加强学习和记忆活动,有利于精力恢复。
19.[答案]D
【精析】在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由于骨骺已经闭合,长骨不再生长,而肢端短骨、颌面部骨骼边缘及其软组织增生,以致出现手足粗大、鼻大、唇厚、下颌突出及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考点拓展:①呆小症(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②侏儒症(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③黏液性水肿-成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④甲亢-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⑤巨人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⑥肢端肥大症-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⑦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物中缺碘;⑧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糖皮质激素过多。
20.[答案]D
【精析】在增生期末,相当于排卵前1天左右,血中雌激素水平达高峰,通过使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而刺激腺垂体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分泌增加,尤其是LH分泌增加出现LH峰。LH可促使卵细胞进一步成熟,使卵泡壁溶化和松解,促使卵泡壁肌样细胞收缩而引起排卵。所以LH峰是引发排卵的关键因素。
21.[答案]C
【精析】局部电位是指由单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幅度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电位波动较小,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而不能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其特点如下:①幅度呈等级性:局部电位的电位幅度可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没有“全或无”现象。②衰减式传导:局部电位以电紧张扩布传导,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最后消失,因此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导。③反应可以总和:由多个相距较近的局部电位同时产生的叠加称为空间总和;由连续刺激产生的多个局部电位先后产生的叠加称为时间总和。总和的结果,可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
考点拓展:动作电位(AP)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迅速、可逆、可以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会产生(无);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触发动作电位,同时幅度也达到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全)。②不衰减式传播: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就会迅速向整个细胞膜传导,直至传遍整个细胞,且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③连续刺激不融合一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总有一定间隔而不会融合起来,呈现为一个个分离的脉冲式发放。原因是锋电位处于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降低到零,此期给任何强大的刺激,细胞都不会再产生动作电位。
22.[答案]A
【精析】红细胞在运输CO2和的CO2过程中参与碳酸氢盐、氧合血红蛋白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成,但并不促进O2的物理溶解。
23.[答案]C
【精析】中枢兴奋传播(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包括单向传递、中枢延搁(突触延搁)、总和(包括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兴奋节律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考点拓展: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都保持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受损或被局部麻醉,其结构或功能的完整性遭受了破坏,兴奋传导就会发生障碍。②绝缘性:一根神经干中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神经纤维在传导兴奋时一般不会相互干扰,此即神经纤维的绝缘性,其生理意义在于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和准确性。③双向性(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引起的兴奋,可同时向神经纤维的两端传导,此即兴奋传导的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
24.[答案]D
【精析】大出血时,循环血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少尿,甚至无尿。
25.[答案]B
【精析】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迷走神经兴奋均可促进胰液分泌。
二、名词解释题
26.【参考答案】胃的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具有使胃更好地完成容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
27.【参考答案】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28.【参考答案】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牵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由压力感受器发出的冲动增多,该冲动传导到心血管中枢后,一方面抑制了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同时使迷走中枢活动增强,总的效应是使心脏的活动减弱,血管的外周阻力降低,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下降的现象,称为降压反射。
29.【参考答案】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0.【参考答案】基础代谢率(BMR):机体在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空腹(禁食12~14小时)、环境温度在20~25℃、无精神紧张的状态]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
三、简答题
31.【参考答案】胸膜腔内压一般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胸膜腔内压形成前提是胸膜腔密闭。
胸膜腔内压形成原理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共同作用于胸膜腔而形成,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回缩压,使肺泡缩小,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因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故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胸膜腔内压=一肺回缩压。故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肺回缩压所形成的。
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2.【参考答案】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
(1)增强能量代谢: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有明显的产热效应,增加基础代谢率。
(2)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①蛋白质代谢:a.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加速蛋白质的合成;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细胞间的黏蛋白增多,引起“黏液性水肿”;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肌蛋白分解增多,可致肌肉收缩无力,并促进骨蛋白质分解,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②糖代谢:a.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升高血糖作用;b.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③脂肪代谢:a.促进脂肪酸氧化,加速胆固醇的降解;b.增强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33.【参考答案】(1)短时间内大量饮清水后可引起尿量增多,并呈低渗尿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可用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水利尿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大量饮清水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被稀释,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减少甚至停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2)20%甘露醇为高渗溶液,可以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对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或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形成的渗透压增大,可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使尿量增多,溶质排出增多。这种由于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升高所产生的渗透作用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四、论述题
34.【参考答案】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1)有效不应期:动作电位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到-55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的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上述两段时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化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一个低于阈值的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五、案例分析题
35.【参考答案】(1)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有70~80ml血液。
由题干可知,该男子的体重为70kg,故其体内的血液总量为70×7%~70×8%,即该男子体内的血液总量为4.9~5.6L。献血400ml即0.4L,0.4L/(4.9~5.6)L×100%≈7%~8%,故该男子献血量占其总血量的7%~8%。
(2)在献血时,随着血液抽出,机体血量逐渐减少,在动脉血压尚无改变时,首先是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当抽血量继续增加,血压可略有下降,通过降压反射减弱也可进一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两者均导致心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
(3)由于交感神经兴奋,除引起上述心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外,还可引起其他多种反应: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特别是腹腔脏器的小动脉强烈收缩),动脉血压下降趋势得以缓冲,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以保持心、脑血供。容量血管收缩,使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交感神经兴奋也同时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经血液运输,参与增强心脏活动和血管收缩等调节过程。通过上述多方面的调节,在献血量不大时,可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失血1小时内,因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前阻力和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回收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恢复,血液被稀释。
机体失血约1小时后,比较缓慢地出现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这些体液因素除有缩血管作用外,还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恢复。血管紧张素II还可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增加细胞外液量。
机体献血后血浆蛋白部分由肝脏加速合成,在一天或更长时间内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数周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