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教育心理学》密押试题4教育学311
第四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下列对技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技能就是潜能 C.技能是通过练习提高的 D.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2.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打字 D.解应用题
3.以下技能中,属于专门心智技能的是( )
A.观察 B.分析 C.比较 D.心算
4.动作技能必须是合乎规则或程序的身体活动方式,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要有标准可循,这体现了动作技能的( )
A.客观性 B.精确性 C.协调性 D.适应性
5.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者经过多次练习,会激发大脑中相应的调节机制,可以在相似情境的激发下自动地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使其活动进行下去。这种调节机制是( )
A.动作程序概念 B.动作程序映像 C.动作程序产生式 D.动作程序图式
6.在学习跳舞时,学习者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教师的动作,一到自己做动作时就会不协调,还会产生相互干扰。说明此时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处于的发展阶段为( )
A.操作的定向阶段 B.操作的模仿阶段 C.操作的整合阶段 D.操作的熟练阶段
7.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 B.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
C.每次示范需要将完整的动作展现给学生 D.指导学生观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8.小明在练习百米赛跑的过程中,发现几个月之后,虽然还在不断地练习,但是跑步成绩却不再提高,这说明小明在练习中出现了( )
A.浮动现象 B.起伏现象 C.差异现象 D.高原现象
9.教师在教学生游泳时,告诉学生正确的动作对应的肌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给学生的练习提供了( )
A.结果反馈 B.情境反馈 C.分情况反馈 D.内在的动觉反馈
10.在教异分母分数加法 + 时,教师先将计算过程逐步展开: + = + = + = ===1。这说明此时学生的心智技能处于的形成阶段是( )
A.活动定向阶段 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D.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11.“在黑板上徒手快速画一个大圆”是哪种技能( )
A.封闭性技能 B.开放性技能 C.精细技能 D.粗大技能
12.记忆圆周率“3.14159……”时采用口诀“山巅一寺一壶酒……”。这种加工策略是( )
A.位置记忆法 B.首字联词法 C.限定词法 D.关键词法
13.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英文单词interest,今天又学习其形容词形式interesting,由于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学习得特别快。这属于( )
A.前摄促进 B.倒摄促进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4.当朋友给我念一串电话号码时,我只记住最后几位数字。这种现象叫作( )
A.首因效应 B.近位效应 C.登门槛效应 D.门面效应
1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16.关于任务难度与努力程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任务越简单,越能激励自己努力 B.任务越难,越能激励自己
C.中等难度的任务比太难或太易的任务更容易激励自己 D.任务难度与努力程度没有关系
17.“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适当的策略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18.以下哪一个是元认知策略的例子( )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及时复习、记忆知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9.读完文章后,以金字塔的形式把要点呈现出来。这种编码策略叫作( )
A.作关系图B.列提纲 C.运用理论模型 D.画地图
20.将一天的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属于( )
A.时间管理策略 B.调节策略 C.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1.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一般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B.应用学习策略也可能使解决问题的效率降低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
D.学习策略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2.有些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家庭作业、点名等,其实这并不科学,最好还是一上课就开始介绍最基本的概念。这利用了学生学习的( )
A.酝酿效应 B.前测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23.学习者要把最重要的任务置于学习时间的首尾,是因为( )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B.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C.干扰 D.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24.下列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不客观的一项是( )
A.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使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观念发生转变
B.提出了多维智力理念,并引发了对智力开发新的思考
C.提出了突破性的发展智力的方法,开创了促进人类智力发展的新纪元
D.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5.有关问题解决,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问题解决首先是有目标定向的
B.问题解决是一个具体、外显的过程,可以被观察到
C.问题解决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算,简单的思维活动不算
D.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是问题,对另一个人可能不是
26.下列哪种能力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音乐能力 C.速记能力 D.舞蹈能力
27.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成分中( )起核心作用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内容成分
28.在三元智力理论中,( )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智力。
A.情绪智力 B.情境智力 C.成功智力 D.学业智力
29.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的主要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的智力是( )
A.情绪智力 B.情境智力 C.成功智力 D.学业智力
30.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的差异,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 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
C.新手从尾到头解决问题 D.专家比新手更能记住随机的棋局
3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从原文中划出给定的句子 B.多次解决同一道较难的题目
C.机械记忆一串电话号码 D.问题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
32.医生在给慢性病人用药时,最适合采用的方法是( )
A.算法式 B.类比思维法 C.手段一目的分析法D.爬山法
33.物理教师描述:“想象你的手上长了一个脓包,你开始挤它(体积减小),挤压时,压强将会增大。你越挤,压强就越大,最后这个脓包破了,脓液洒了你一手!”该教学举例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语言智能 B.逻辑一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自然观察智能
34.以下有关道德情感作用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调节、控制人的道德行为 B.使人乐于接受任何一种道德概念
C.使人乐于接受某人的道德教育 D.可以激发和引导人的道德认识
35.一学生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回到家后,妈妈对他说:“他为什么打你?你告诉老师,让老师跟他讲不可以打架的道理。”爸爸则说:“谁敢打你,下回你也打他!”对于这类家长的表现,以下几种描述中最为贴切的是( )
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B.宠严失度,方法不当
C.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 D.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6.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的是( )
A.道德意念 B.品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的方式
37.自居作用又称为求同作用、表同作用或同一化,是国外犯罪心理学的术语,是指出于一种动机有选择地模仿别人的某些特质,以掩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的心理防御机制。自居作用属于( )
A.社会规范的依从 B.社会规范的遵从 C.社会规范的信奉 D.社会规范的认同
38.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39.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习得效应 C.抑制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40.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 B.教师对学生品德影响有所疏忽
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 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
41.下列哪一项是认同和内化相同的特点( )
A.主动性、自觉性 B.稳定性、坚定性 C.坚定性、自觉性 D.坚定性、主动性
4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属于( )
A.认同现象 B.旁观者效应 C.服从现象 D.从众现象
43.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采用( )的方法培养道德认知。
A.言语说服 B.道德概念分析 C.小组道德讨论 D.移情性理解
44.约翰因为帮母亲做家务打碎了15只杯子,约翰因为偷吃东西打碎了1只杯子,如果让
儿童判断以上两种情况中哪种情况过错更大,儿童的回答是约翰帮助母亲做家务的过错更大,
因为打碎的杯子更多。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儿童处于的发展阶段为( )
A.前道德阶段 B.无律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45.关于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道德两难故事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
B.对道德概念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大量的真实情境
C.对低年级的学生,在言语说服时更适合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D.对高年级的学生,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为有效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也高。
47.功能固着总是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48.内化是社会规范接受及道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50.简述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异同。
51.简述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53.简述态度的构成及其关系。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年1月上旬,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挥公实验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一名12岁的初中女生,自2018年12月5日起遭到同宿舍和隔壁宿舍的7名女同学多次殴打,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女孩出现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扩张、左侧第8至第11根肋骨骨折。清河县委宣传部于1月4日发布通报称,校方多位负责人受处理,涉事7名学生受纪律处分。但是据受害者母亲反映,该女生已经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请回答
(1)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纠正与教育学生的这种行为?
55.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右图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使用。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2)请指出问题的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56.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道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认为,还是理解记忆的效果比较好。比如我班上有个学生很怕英语,我作为班主任就陪他背英语课文,学生一听非常高兴,觉得我与他的心理距离更近一层。我先让他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前后的关系,再逐个背段落,最后背全文。这种方法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理解的背诵方式效果比较好。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学习策略?
(2)用相关学习理论解释“我先让他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前后的关系,再逐个背段落,最后背全文”。
(3)“教师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体现了什么学习理论?
II.菜泊尔等人做过一项研究。他让学前儿童使用特制的画笔画画。许多儿童对此热情甚高。然后,研究者将儿童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儿童被事先告知,如果他们给参观者画一幅画,就会受到奖励(优秀画家奖);第二组儿童虽未事先告之,但在画完之后也会意外得到同样的奖励(但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奖励);第三组儿童不接受任何奖励。4天后,研究者记录儿童的自由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第一组儿童用于绘画的时间是第二、三组儿童所用时间的
一半。
(1)分析材料中事件发生的原因。
(2)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