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密押试题4答案教育学311
第四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A。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2.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的存在功能、发展功能及享用功能,其中享用功能是其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3.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锻炼法。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实践锻炼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实践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品德的方法。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榜样法。
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观看影片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从而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形象感染法。
6.D。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班主任谈话与工作属于间接教育途径中的指导育人7.B。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考生了解即可。
8.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强调的是道德意志。
9.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杜拉、米切尔等。社会学习模式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即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
10.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主动的道德自律。李老师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维护了小强的自尊心,但是单独找小强谈话,并对小强提出了要求,遵循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11.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功能。题干中的意思是让人民有良好的风俗、礼仪、文明、习惯,把人民统一到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行和方向上来,这反映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2.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任务。C项属于智育的任务。
13.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但是衡量思想道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准是道德行为。
14.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由题干可知,学生A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也能体会到被偷者的感情,可是缺乏意志,最终还是偷了别人的东西。故学生A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但是缺乏道德意志。
15.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等。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生日》《幽闭》《悲剧》等。
16.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提到的“要求”和“尊重”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陶冶教育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得到陶冶与感化。
18.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统一的价值观,而且价值观是不能通过传授与灌输获得的。因此,教师只能采用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9.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兴趣期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题干中的孩子因为喜欢当老师,所以在游戏中不断地扮演老师的角色,属于兴趣期。
20.B。解析:此题属于细节理解类题目。认知包含“思维”,“个人道德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认知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讨论道德判断问题。皮亚杰提出的从他律到自律,科尔伯格提出的“公正群体”道德教育途径,都重视团体对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集体教育模式强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并未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21.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理解类题目。题干体现的是家校共育,做好家校的衔接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持一致性。
22.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初步阶段。
23.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于师范学校出现的时间。
24.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25.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生了解即可。
26.B。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教师专业权利包括:(1)教育教学权。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2)学术研究权。教师有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评价指导权。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评价指导权,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4)获取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教师有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权不是直接管理与领导,B项错误。(6)自我发展权。教师有参加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权利。
27.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3种行为反应: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上班,对学生有消极、玩世不恭的态度,人格解体的教师往往减少与学生的接触或断绝与学生的关系。
28.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不仅仅依靠自己学习,向他人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的形成与改革更多依赖于“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因为这些文化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身份认同。
29.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在放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只管教书,对学生放任自流。张老师对班级里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属于放任型。在专制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专制者,管理学生的一切事务,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李老师属于专制型。
30.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3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十年与百年都是表示时间长度的数量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指代。虽然教师的工作也具有持续性,但是持续性是从教师工作的特点这个角度考虑的,而长期性则是依据学生成长过程的渐进性得来的,二者有所不同。
32.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的权利。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是受教育权,此外,学生还有使用学校资源的权利、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程序性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3.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只有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和完全地实现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4.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20世纪中叶以后,教师的专业性得到了普遍认可,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就是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因此①和②正确。③描述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而非专业素养。④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35.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儿童中心主义”过于强调教学过程中儿童的中心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6.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期待效应”。本质上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即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37.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家庭困难、生理缺陷属于学生的私人信息,泄露学生的私人信息违背了尊重儿童权利与尊严原则。
38.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39.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描述了陶行知先生作为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40.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普通话水平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
4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体现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4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43.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罚站一节课属于教育惩戒,属于合理的惩罚。教育部2019年11月22日推出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第六条(一般惩戒),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当场进行教育惩戒:①点名批评;②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③适当增加运动要求;④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⑤暂扣学生用以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或者违规携带的物品;⑥课后留校教导;⑦学校校规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44.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属于青年组织中的正式组织;公益青年自组织属于青年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少年儿童小队属于少年儿童组织中的正式组织;境外童军组织属于少年儿童组织中的正式组织。
4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材料中的话表明教师要拥有各种各样广博丰富的知识。除本学科外,教师必须拥有各种知识;除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外,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大量的实践知识,“实践出真知”。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中。
答:正确。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德育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德育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等。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倡教育性教学,也就是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教学原则。
47.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
答:错误。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3)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一味地以学生为中心,容易造成学生放任自流,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师生在人格上也并不能平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要构建师生共同体。
48.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错误。
(1)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2)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3)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知、情、意、行四者的关系?
答:学生的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地发展的过程。
(1)思想道德发展具有整体性。个体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推动着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教育者要注意四者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并将其统一起来,发挥品德结构的整体功能。进行德育时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全面关心学生品德中知、情、意、行的培养,使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是说进行德育活动,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固定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开展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可以从知或情入手培养,也可以从行的锻炼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实践具有针对性。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比重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
50.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学校德育实效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即学校德育预期目标要达到的程度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就学校内部而言,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有:
(1)施教者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理想、教育观念、文化理论水平、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
(2)德育内容的确定。这里主要应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体精神需要、一元化价值导向与主题选择、系统性与针对性、继承与创新、基础道德与高尚道德。
(3)德育途径的确定与德育方法的选择。学校德育途径是德育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承载体,德育方法则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就学校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有家庭和社会两大方面。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所认可或实际实行的道德观,若是与学校德育差别较大,则会产生抵消学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51.结合近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简述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1)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
①学科专业知识。
②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
③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
④关于教育研究的知识。
(2)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地完成某学科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
①教学认知能力。
②教学操作能力。
③教学监控能力。
④教学研究能力。
(3)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精神动力。
(4)身心素养:教师既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
52.简述教师轮岗制度对教育质量提高的影响。
答:(1)教师轮岗制度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区域内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在不同学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任教交流,通过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地流动,来达到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以及优化城市与农村、优质与薄弱学校的教师配置结构的目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
(2)教师轮岗制度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
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②是促进地区教育人才资源均衡、教学质量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③有利于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也为名校注入新的活力;
④教师轮岗制度落实得好会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消极方面:
①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削弱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
②一旦教师轮岗制度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就会导致利益相关者进行不良竞争。
53.简述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1)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①教师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进行教育研究。面对日益复杂且深刻的教育教学变革,需要不断地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②教师要使课程、教学与自身真正融为一体就必须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必须将新课改的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变为实际。
③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研究。教师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主体,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④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成为有思想、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
(2)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可能性
①教师处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够及时地察觉问题的所在。
②师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生活,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自己教学的成效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当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③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品性。教师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建构实践性的教学理论。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李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及取得的教育效果。
①李老师采用的是情感陶冶法,即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材料中,李老师以世界杯中的真实案例开始了一堂思想政治课,通过播放剪辑画面和新闻回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塞黑队球员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取得的教育效果:李老师从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出发取代了常见的灌输式思想政治课,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令学生难忘。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
①德育地位不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德育
经费的限制;
第二,德育课堂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
②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情况不相干的内容,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
化。
③德育重行为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现在的德育工作往往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的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脆弱。
④德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当前,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比如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年终评定等。
(3)针对我国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谈谈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在德育途径上,尽量开拓更多间接的德育途径,如校外劳动、参观学习等。这样的德育活动要在生活中进行,为了生活而进行,围绕生活内容而进行。
②在德育方法上,采用多种德育方法,如树立榜样、情感陶冶等。
③在德育内容上,德育教材要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可以运用体谅模式中大量的人际一情境故事,或者认知发展模式中的“道德两难故事”。
④在德育原则上,以生活为教育的中心,让生活来决定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充满社会精神的生活内涵,并努力打造这样的新生活。
55.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答:(1)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
①学生对环境影响的主动吸收。
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教导。
③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好各种外显活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当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一旦发动起来,又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时,我们要把他们的能动性引导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升。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①思想道德发展具有整体性。
②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
③德育实践具有针对性。
这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全面关心学生品德中知、情、意、行的培养,使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此外,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①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意义:
a.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b.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c.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这在学生成长中意义重大。
②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应顺应德育发展的规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这一规律,在实际中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①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②德育还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56.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道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试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1)好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教育者,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好老师应该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材料中,教师关注到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使学生树立了自信,有了积极性。
②好老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的根本,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反思,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材料中,教师运用温柔和蔼的语气引导学生,使学生敢于表现,树立信心
③好老师应正确处理和对待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尊重学生,给予恰当的鼓励或赞美,了解学生的特点。材料中,教师以商量的口吻让学生分享作文,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④好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材料中,教师建议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导,对学生最后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帮助。
⑤好老师应能够积极发现学生的亮点,并采取行动对学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不断地反思研究,提升自己。
(2)试述教师如何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师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个性化教育: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独特性的发展。
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掘教育资源,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发展空间。
④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把最先进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从教师的角度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教师要转变旧有的观念
a.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特别关注和理解学生的智力、情感、兴趣、生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为不同禀赋的学生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b.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尽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要相信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只要扬长避短,就一定能人人成才。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
c.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学生虽然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他们应是平等的。同时,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
②尊重与理解是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a.充分信任学生。
b.主动接近学生。
c.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d.尊重和理解学生。
e.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总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II. 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也包括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2)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①国家要有对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和在职教师的管理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国家对教师任职不仅有规定的学历标准,还有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教育知识的要求。
②国家要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内容和措施,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促进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
③国家完善在职教师教育制度,提供各种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手段。目前最主要的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④形成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3)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①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主动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
②参加职前培训(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较有成效的集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有:
a.教师发展学校,这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设,旨在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
b.校本培训,这是中外教育专家和学校所崇尚的有效在职培训方法,这种培训是由学校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校本培训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
③制订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a.认识自我及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环境;
b.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
c.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
d.评价发展计划。
④进行教育研究。这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⑤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⑥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入职辅导就是学校为新教师适应环境安排了一个有序的计划,主要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
⑦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