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密押试题3答案教育学311
第三套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强调学校课程应重视儿童的社会活动。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中心,课程应该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描述的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它强调的是人的体验。
3.A。解析:此题属于拓展类题目。“自由教育”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指的是自由人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人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他们有理性,人有了理性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研究高深的纯理论知识和广博的自由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最能发展人的理性,因此自由教育在课程类型上更倾向于学科中心课程。
4.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科课程的概念。宗教神学课程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5.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指的是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题干中提到该小学开设了一门有关环保的课程以提高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故此课程为校本课程。
6.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活动课程的优点:(1)尊重学生——活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个性、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尊重学生的心理逻辑方面。(2)尊重实践——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尊重经验——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重视学习的乐趣与创造性的培养。
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50—60年代建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也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分为若干层次,从而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同时他主张以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对象,因为只有外显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而思维能力不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8.D。解析:此题属于拓展类题目,考生了解即可。
9.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课程评价功能。题干中提到通过评价可以发现课程计划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评价的诊断与修订功能。
10.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中学教学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小学阶段数学运算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掌握方程的运算,体现了课程目标的递进性特点。
11.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根据课程评价的时间不同,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为教学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或一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果做出判断。题干中提到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师、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这属于形成性评价。
1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的海洋教育课程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在本地区实施,体现了当地地方特色,故为地方课程。
13.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上,小学通过测量或拼图来学习,中学通过证明来学习,这是逐渐递进的,属于螺旋式
14.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课程计划也称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即国家在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教学进度一般是由教师制定的。学期伊始,教师首先必须编制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之后,随着教学的进行,在上课之前,教师要逐课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15.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根据课程内容固有属性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根据课程综合程度的不同,综合课程可以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6.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课程都是按照课程的综合程度不同而划分的相关概念;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课程都是依据课程的任务划分的类型,划分维度虽然相同,但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不属于课程的相关概念,而是属于对立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三种课程属于不同维度的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是按课程的选择性维度划分的,但是活动课程与它们不属于同一个维度。
17.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寓意着传授人知识,不如传授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18.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产婆术”。“产婆术”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到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讨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问答、对话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讲,“产婆术”属于讨论法。
19.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教学是进行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课后辅导以及补习等也是进行智育的途径;教学的任务除了智育外,还有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任务;一般来说,教学中要以德育为首,以智育为主。
20.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情境模拟法指教师通过对事件的情境、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并加深感受、深化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材料中的老师和学生是扮演真实情境中的人物,并不是虚拟的,属于情境模拟法。
21.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其实现原则为: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22.D。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语言直观是最经济、最便利的教学手段。
23.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学、问、思、辨、行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24.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理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强调确立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遵循“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的原则;主张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教学法。
2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生很容易排除C、D两项,A项形式教育论重点提倡教学主要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主要代表人物为洛克;B项实质教育论主张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知识,主要代表人物为斯宾塞,曾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断。
26.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和布卢姆,主张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以集体教学为基础。布卢姆提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希望教师为掌握而教,学生为掌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2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故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8.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教学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题干中体现了形成性评价。
29.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老师将学习除数与分馒头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0.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诊断性测验。其目的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1.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键和桥梁。
3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有两个关键信息“掌握科学内容”“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而发现学习法的教学内容是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方法是发现教学法,因此体现的是发现教学模式。
33.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古文的意思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复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知识,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34.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逆向设计教学模式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材料中,首先确定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这一预期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找证据,这符合逆向设计教学模式。
35.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过程模式具有灵活、实用的特点,可依据教学的需要,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都可以。
36.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STEM教学模式指对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四个方面的教育。材料中将化学和物理知识相结合,通过工程设计实验,帮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原理和用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7.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混合教学指“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材料中,王老师请同学们“线上”+“线下”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度理解人物评价的方法教学奠定了基础。
38.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9.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发现学习教学法。其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结论、应用结论。其实现条件是: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40.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布卢姆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教学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由此可知,题干中描述的是形成性评价。
41.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2.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专题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等特点,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
43.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44.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或者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心理逻辑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属于活动课程的一种。
4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课程开发模式。目前还没有课程开发的结果模式这一说法,D项为干扰项。A项的局限性:①对课程编制与实际使用的认识具有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②预先确定严格的行为目标与手段,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性。C项的局限性:①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上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可行性比较薄弱。②否定了教育目标的价值。③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存在主义课程论与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观点完全一致。
答:错误。
(1)二者都属于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流派,都主张课程的中心是学生。但是二者各自的观点又是有差别的。
(2)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强调:①学生的活动是课程的中心。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或生活为基础。③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④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
(3)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奈勒为代表,主张:①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生活来决定。②教材应该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应该由学生主宰教材。③知识与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④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
(4)综上所述,除了它们都主张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外,其他思想都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经验主义者主张课程心理学化,以问题或者活动展开课程;存在主义者主张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
47.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完全相同。
答:错误。题干混淆了人类常规的认识过程和教育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没有看到教育中学生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1)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一些共性,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具有一般性,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规律。
(2)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一是间接性,即学生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二是简捷性,即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大量经验。三是制约性,即学生的认识活动受其身心发展的特征所制约。四是引导性,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
48.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答:错误。个别教学只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模式,并不等同于个别化教学。
(1)个别教学指一位辅导老师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辅导,包括同伴辅导、成人辅导和
模拟一对一教学情境的个别化教学程序。
(2)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它指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
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
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其影响因素如下:
(1)课程方案本身的合理性。设计课程方案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时所需要的资源。
(2)课程实施中交流与合作的环境。课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合作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人士和其他专业人士、学校校长、教师等力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课程实施的管理和领导。课程实施的领导者要做好课程实施的计划、宣传、督促等工作,取得课程参与者以及社会的认可。
(4)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5)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成为制约课程顺利实施的“瓶颈”。
(6)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特别是文化背景因素。课程的成功实施需对社会环境有敏锐的把握,应充分了解社会的结构、传统和权力关系,为课程改革争取到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7)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等研究成果对课程实施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影响最大。
50.试比较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以及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答:(1)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以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分别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此目标模式可操作性强,但开发过程容易简单化、机械化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此模式注重内在价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可行性差。
(3)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施瓦布主张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践的各种事实出发。此模式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可行性差,忽视了理论研究的作用。
(4)三者对比:
①核心不同。目标模式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核心,过程模式以教学过程为核心,实践模式以教学实践为核心。
②出发点不同。目标模式从原理和目标出发,过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出发,实践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
③开发者不同。目标模式的开发者是专家,过程模式的开发者是教师,实践模式的开发者是教师和学生。
④实施过程不同。目标模式的过程是四个基本问题,过程模式的过程是12项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标准,实践模式的过程是集体审议。
⑤评价方式不同。目标模式注重终结性评价,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51.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答:(1)根本区别: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入式教学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被动地学习,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原因: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
52.简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又称情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教学的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1)关于教学目标: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关于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加以澄清;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关于教学方法:提倡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4)关于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品质是真诚、接受和理解。
53.简述现代社会中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
答: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包括学业成绩评价、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和课程评价。目前,现代社会中教学评价改革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从侧重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转向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强调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2)从侧重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评价不是为了揭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展示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评价的实质是“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3)从侧重量化评价转向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方法较好地弥补了量化评价方法的不足,是对量化评价方法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革新。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方法是为了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实。
(4)从侧重一元性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可以评价课程、教师和教学,教师可以互评教学以及课程,家长也可以评价学校教学与课程,展现出教育治理的新局面。
(5)从侧重学生的智育评价转向“五育”并举的评价。加强关于学生的“五育”并举的评价,让综合性的评价观引导学校教育抓“五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评价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并且朝着综合性、多元性和发展性方向发展,是辩证多样的综合过程。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清华附小是如何解决的?
我国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如材料中所说:“由于学科分得过细、过深,学习就变成了负担与厌烦。”清华附小对课程进行了整合,突出了以下三个特色:
①学习现代世界儿童经典,凸显阅读经典这样一个理念;
②关注体育健康;
③设置个性化课程,特别呈现了种子课程和对个体儿童的关注,类似于古人的私塾和个性化的学校。
(2)材料中的小例子突出体现了什么教育原理?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中的小例子体现了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即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材料中对苍蝇感兴趣的小朋友,正是因为老师的积极引导,家长尊重并保护了孩子的兴趣与想象,学校对学生的兴趣给予支持与鼓励,才得以使他在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成长和发展。
(3)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谈谈应该如何进行课程评价。
我国课程评价长期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第一,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四,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55.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制约考试的原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台政策制约考试的原因主要有:
①恢复正常课堂教学的需要。材料中反映了存在考试过多过乱现象,会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严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
②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本质,改善教育生态的需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考试结果使用不当,依据考试成绩给学生“贴标签”,将考试成绩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严重异化考试功能,严重恶化教育生态,
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需要。材料中反映了将考试成绩与升学挂钩,助推校外教育搞超前教育、应试教育,严重加重了学生和家长负担。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考试的利弊。
考试的利弊
①考试的利处:a.诊断教学问题;b.提供反馈信息;c.调控教学方向;d.激励学习动机。
②考试的弊端:a.片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b.增加学习负担;c.局限学生的学习内容和
范围。
(3)谈谈当今考试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今考试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从侧重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转向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
②从侧重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
③从侧重量化评价转向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④从侧重一元性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
⑤从侧重知识记忆评价转向能力提升的评价。
56.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道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和讨论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此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
②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
③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总结植物吸水的原理,通过对话让学生掌握,这体现了讲授法。
④讨论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材料中,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体现了讨论法。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张老师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中,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实验,用示意图进行演示,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最终明白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③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连续地进行教学活动。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吸水的原理,而是通过开展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然后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明白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II.(1)结合材料,根据你所看到的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教学理论,概括出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结合材料与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由此产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针对这个问题,分析其中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①班级授课制只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②教学的实践性不足,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实践与动手的机会少。
(3)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思路和对策:
①课程设置要合理。课程设置要与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各门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所要达到的知识标准不能太高,应该是同一层次的所有学校和全体学生经过正常的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师生从应试教育下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因材施教活动。
②进行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是指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小班教学不仅意味着师生将拥有更大的教室空间和更多的教学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交流机会增多。对学生而言,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注意和更多的发言机会。对教师而言,方便他们走动,有利于课堂管理和教具、课堂组织形式的灵活使用。他们可以在时间和精力相同的情况下,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关心和个别化辅导。小班教学还能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和民主,最终达到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