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2024年考研《教育学原理》密押试题2答案教育学311

2023-12-08

第二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着眼于抽象概念,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中学时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所以体现了其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此外,考生还需理解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个别差异性、不均衡性等特点。

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此题题干中引用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马克思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即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3.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的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抑制了。

4.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成熟论即内发论,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如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外铄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外因相互作用论是内发论和外铄论的结合,强调人的发展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强调了教师这个外界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没有提到学生自身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因此是外铄论的观点。

5.D。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6.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7.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规范,学习其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题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看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所在,个人生活经验与表现由社会关系所决定,这句话启发我们既然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那么教育应当促进学生接触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8.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社会性发展,也称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

9.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同一个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此外,区分个体发展表现的是差异性还是不均衡性的方法是:提到两个及以上两个主体,选择差异性;提到同一主体,选择不均衡性。

10.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同一个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这就要求教育要了解儿童的成熟期,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兽孩的补救不成功就是因为错过了其发展的关键期。

1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据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离开人的主观能动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促成人发展的现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所以制定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3.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进度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的进度和水平,循序渐进地教学,主要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14.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当期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节选自《学记》,意思分别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作及时”“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含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情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指出要及时施教。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学习的关键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一些。

15.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6.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D项意为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时一定要同有知识和才能的人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正直的思想。这是荀子的思想,体现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外铄论。

1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规范,学习其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个体学习未来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知识、技能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8.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考生需比较记忆重要法律文件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重要细节内容。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这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中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他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需要进行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20.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第一句话出自裴斯泰洛齐,体现了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第二句话出自涂尔干的《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21.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提到的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体育的娱乐性

22.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育目的一般指国家对所培养的人才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教学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属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后需要达到的目标

23.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24.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宗旨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先天和后天的才能、志趣、道德、审美的充分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5.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包括:第一,在价值观上,必修课侧重于公平的、大众的发展,选修课侧重于个体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第二,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不具有主次关系或层次性;第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26.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一国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其教育目的首先适应的也是它的政治制度。

28.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育方针一般是国家或政党提出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在2015年和2018年都有所修订;与教育目的相比,教育方针更侧重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29.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开始推行新的学制。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

30.D。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关系。

31.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体制的概念。教育体制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2.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现代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即综合中学化),中等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

33.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中央、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属于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34.C。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统: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一中学系统,这一轨具有学术性;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一初、中等职业学校系统,这一轨具有职业性。这种以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

35.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也叫制度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也叫非制度化的教育,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如农民教育、成人教育、识字计划、社区教学计划等。小明的爷爷是在学校当中接受的教育,因此是一种正规教育。

36.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37.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育制度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体现,唐朝政府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制度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制度化。

38.C。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50%上。

39.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受制于其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因此,学制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

40.A。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A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属于《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内容。

4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42.A。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具有普遍性,主张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于所有阶段的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43.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普及教育与以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义务教育有所不同。每个国家的能力不同,从而导致每个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程度不同;但是许多国家为有效地普及教育,通常也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其义务性质,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44.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纵观当代各国学制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4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学校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专业课程和机构。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的是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答:正确。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②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均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2)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要看到生理的基础作用,了解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生理成熟,然后才是心理成熟。

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错误。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师每一堂课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一般指一课时或几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48.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答:错误

(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免费性、强制性、普及性三个特点。

(2)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答:(1)含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2)表现: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教育、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取决于个体自己。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造着环境,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这是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③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个体能够逐渐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我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独特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不断发展。

50.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讲,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确立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因素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最终的决定作用,因而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②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要求社会在培养人才时注重能力与智力的开发,注重个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成了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③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教育对象得到更完全的发展,也要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51.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答:(1)社会依据

①学制的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向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育人需求。

②学制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在阶级社会里,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深刻制约着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度和方式。

③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和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会对教育类型和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的依据: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受制于其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因此,学制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当然,学生的兴趣、需要、天性与自由也都影响着学制的确立。

(3)教育内部的因素

①学制确立的依据要参照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制度的指针,学制确立的依据要参照教育目的。

②学制的确立既要受国内学制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地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视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

52.人的全面发展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

答:错误。人的全面发展不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只会促进个性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2)“独立个性的含义:独立个性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3)从内涵上看,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指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二者并不相斥。

(4)从二者的关系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5)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发展。

5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答:(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不仅身心发展的整体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顺序,它的个别过程也是如此。要求教育必须遵循量力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要有序地、慢慢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阶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量的积累,又表现质的飞跃,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任务要有所不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在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要求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的受教育者的发展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同一个体身心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要在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6)人的发展还有互补性,这尤其表现在残疾人身上。也就是说当人失去了一种感官或者身体的一部分,其他感官或者身体其他部分会发展得格外好,以弥补缺失的那部分。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根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狼孩儿的故事。

答:(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表现为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具有能动性,可以选择环境、适应环境,还可以创造环境。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是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对于狼孩儿来说,环境和教育对其影响巨大,使其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都几乎没有显现。狼孩儿因为在狼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狼群的生活习性,所以才成了狼孩儿

(2)请提出一些措施帮助他。

措施。教给狼孩儿最基础的知识,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让狼孩儿在智力及其他方面达到人类正常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使其不断适应环境

55.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材料体现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也存在若干发展的短板。劳动教育就是教育领域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亟须努力补齐的短板之一。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劳动教育的弱化。由于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为升学做准备,高考、中考不包括的领域如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日渐边缘化。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尤为突出。

劳动教育的异化。一些存在劳动教育的学校,其劳动教育也已严重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培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而是已经变成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手段(孩子犯了错误似乎就要用劳动赎罪)、休闲方式(毕业班需要休息了,学校就组织劳动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才艺秀场(将劳动基本等同于陶艺、剪纸等技艺的学习与展示)。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家庭溺爱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再要求孩子参与任何家务劳动。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由于学校教育及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严重弱化、异化,当前社会生活中年轻一代因为劳动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追求不劳而获等人生倾向日益明显,而炫富、靠低级趣味赚快钱的网红等现象则令全社会侧目

(2)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由于错误的教育观念,许多家长、学校、媒体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准,而未列入考试范围或者难以列入分数评价的教育如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也就被边缘化了。对劳动教育的轻视,与目前应试教育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对劳动教育的错误理解。一是许多人并未从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从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地位就势必被边缘化。二是许多人将劳动、劳动教育等同于某些具体的劳动技能及其学习,忘记培育劳动价值观,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劳动教育应有的核心或本质目标,其结果当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惩罚手段,更是让儿童厌恶、远离劳动,因为光荣的劳动已经与令人感到痛苦、耻辱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三是将劳动概念狭隘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也就被等同于参与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劳动教育就成为与脑力劳动、日常学习生活无关的额外学习项目而在心理上遭人拒斥,同时劳动教育本身也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新时代特征、创新性与吸引力。

(3)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从确保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高度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培养在体力、脑力上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直是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指针。

认真落实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劳动教育当然包括具体的劳动教育形式,但学习某些劳动技能也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劳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努力构建劳动教育的新形态。劳动从来都不等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也不等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当代劳动教育应当密切注意劳动形态的演变,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多的当代性、创新性、主动性,成为孩子们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有益成长平台

形成全社会加强劳动教育的新风尚。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风尚等,更是劳动教育健康开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唯有将加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劳动教育的加强与改进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56.请在I两道试题中任选道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当前高中办学的看法。

答:材料体现了我国高中办学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点。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体现在类型上的多样,每一类都突出特色,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高中办学多样化和特色化能够对社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1)高中办学多样化的意义

①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些高中是培养职业人才,有些高中是培养学术人才,还有些高中是培养综合性人才。

②满足社会上对不同类型生源的需要。有些优秀生源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或者综合中学就读,有些生源学业薄弱更适合进入职业高中就读,为今后找工作做准备。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高中生普遍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如果有学上,相对来说,社会就不会躁动不安,某种程度上较好地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④具有职业内容,体现为职业服务的目的。在高中传授职业教育的内容,这也符合当下择业就业、投身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2)高中办学特色化的意义

①高中办学特色化能够体现高中的办学水平。任何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均能体现出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②高中办学特色化能让每一个高级中学具备自己应有的个性,培养的人才也带有该高中的文化气质和类型。具体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管理的特色化、班级组织的特色化、培养人才的特色化、创建活动的特色化等。

③高中办学特色化是我国因校制宜和因地制宜办学的重要特点,特色化和多样化相辅相成,共同把高中办学提高到高水平和高层次上。

④高中办学特色化最重要的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或者本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服务,办学生满意的教育。

II.针对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1)就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学前教育的投资少、资源总量不足、师资短缺、办园水平参差不齐、“人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突出。

(2)我认为该提议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①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加强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改变幼儿教育办园条件不达标的现状。

②有助于均衡教师资源。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统一编制,统一配备师资,统一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技能,提升保教水平。

③有助于强化学前幼儿教育管理。将学前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便于统一各类标准,让儿童接受科学、系统、规范的教育,促进幼儿按照自身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健康成长,有效克服幼儿教育抢跑的现象。

④有助于促进公平、公正、平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人人有园可以入,有效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经费问题。

总之,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确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快普惠型幼儿园建设,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切实解决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