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治押题:简答/论述/分析题第五章-广东普通专升本培训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国际背景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整个世界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大变动大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引起全球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些地区的冲突以及恐怖主义,导致世界很不安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蓬勃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③ 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贫富分化日
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2)历史条件
①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认真汲取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③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④ 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和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
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3)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源于实践,而且尊重实践,尊重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形成、跨世纪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1)形成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2)跨世纪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而形成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的发展。
(3)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理论成果,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4)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应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一个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三、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中持续向前推进的,因而这一伟大事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至关重要
①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矛盾问题、所确立的目标任务等的变化,必然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世情密切相关,受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影响;与国情密切相关,是国家发展进程的现实表现;与党情密切相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具体体现;与民情密切相关,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发展规律、客观趋势、主体作用等共同
形成的社会历史现象,需要深入分析、科学认识、全面把握,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②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且指出这个初级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跨度之内,我们党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进入新阶段。及时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好新的发展阶段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对于党和国
家事业再创新局面、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④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在连续的历史进程中和宏观的空间范围内展现出来的,是存在于诸多社会现象中的本质特征,需要依靠科学的认识方法作出综合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三个维度的思考,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2)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①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要将其放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前提下。现阶段呈现出的发展特征,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中派生出来的,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特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持续向前发展、步步向上攀登的过程,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②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两个最大”要求在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时,必须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第一位的考量、最重要的基点;这“两个牢牢”要求我们在认识基本国情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③ 也应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就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也就是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成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要认真考察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的新内涵、推进的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与时俱
进,使党的思想更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党的战略更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只有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保证战略决策和行动纲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迈进。
(3)在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最终落脚点。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历史地位主要表现为:
(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标注了正确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图景。
(3)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包括中国新型现代化之路、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思想。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路径启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六、党的十九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做的两个阶段安排:
两个阶段安排是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七、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新形势下,党在面临上述“四大考验”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
1.四大考验
(1)外部环境的考验。当前,我们正处在21世纪头20年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加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领土争端依然是我国面临的挑战。
(2)市场经济的考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给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3)改革开放的考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如改革带来的利益结构调整,在使一些人受益的同时也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4)执政的考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作为一个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党,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应对执政考验必须做好的课题。
2.四大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实际上就是消极不作为,缺乏事业心,缺乏职业道德。其表现有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的懈怠;二是作风层面的懈怠。思想层面的精神懈怠主要表现为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或者表现为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作风层面的精神懈怠则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贪图享乐,追求享受,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堕落。
(2)能力不足的危险。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推动和谐发展的能力不足。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不断扩大,事态发展升级。
(3)消极腐败的危险。当前消极腐败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买官卖官,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搞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有的地方、单位铺张浪费严重、部门利益扩张、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
(4)脱离群众的危险。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其表现突出,形式多样,既有思想上的脱离,也有工作上的脱离,还有生活作风上的脱离。具体来说,就是思想上淡忘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
八、在新形势下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措施:
新形势下,要完成“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① 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不忘初心,把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对于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②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各阶段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到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推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增强了实干改革的信心;“四讲四有”要求广大党员“讲规矩,有纪律”,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两学一做”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运用“三会一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中。
③ 全面从严治党,要完善党的监督机制。一是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四大监督主体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是要把党外监督与党内监督相结合,综合运用巡视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严厉打击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各种不良现象。
④ 全面从严治党,要狠抓党员廉洁自律建设。坚守党员廉洁自律准则,强化党内问责制度,开展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
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直面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加强自身思想、制度建设,打造拒腐清廉的党的领导班子。
九、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有: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发展振兴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振兴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近代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7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十、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与国家安全战略:
1.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①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特征。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2.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外来压力。
③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据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十一、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始终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各国之间的事情各国商量着办,不搞一言堂。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将继续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打造平等互惠、平衡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加快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在解决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强化涉外法律服务,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
(5)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持久和平是基石,普遍安全是保障,共同繁荣是核心,开放包容是特征,清洁美丽是底色。具体内涵包括: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对话解纷争、对话促安全。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伙伴关系。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3)经济上,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伟大梦想的三个“必须”:
(1)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要开展的斗争更加艰巨。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自身必须过硬。因而中国共产党要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3)必须把党建设好,把伟大工程建设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1.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根本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反映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根本所在。
②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具体制度,即由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衍生而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实践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程中的归宿和结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抉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新时代新在续写新篇章。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主题来看,新时代新在战略新安排。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新在生活向往。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新在梦想新征程。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新在国际新地位。
十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1)时代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新时代,对新时代国内、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在洞察时代风云的同时,顺应了时代的理论诉求,因而具有引领时代的作用。
(2)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论品格,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3)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4)世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经验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思想史增添了新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首先要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贡献,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要求全党“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同时也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
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它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的重要论断,并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
斗。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才能不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胜利。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十八、中国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之所以要坚定“四个自信”,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
道路决定命运、关乎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在于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之路,就在于它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成功之路。
① 我们党的道路自信,主要取决于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这条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险阻中奋斗探索出来的成功之路,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路,是能够使亿万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富民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已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
们的精神面貌不断焕然一新。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我们党坚持道路自信的直接现实依据和社会基础。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为了谁、依靠谁”,是关于道路的根本问题。把人民永远放在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道路的根本标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优势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②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会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它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
既是当代中国道路先进性、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关乎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①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主要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无比优越性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又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政体,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保障。除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还包括一些具体层面的制度,这些具体的制度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建立并逐步健全完善的,它的优越性已经被历史和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明。
③ 我国具有坚强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优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①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② 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③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增强时代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十九、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意义: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该提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有:
① “一带一路”将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设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寻找更多的共同点和交汇点。这是“一带一路”第一个重大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一种崭新的思想境界。我们现在提出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路径是一个字——通,包括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货物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就是说,通过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使大家能够在一个新的格局中共同获得利益。
② 通过“一带一路”我们将和更多的国家开展共建行动。中国提出了共建原则,概括为六个字就是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或者是对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通道对接,和这些国家的大的宏观政策的衔接。这样就可以促进经济要素更加顺畅、更自由、更快捷的流通,就能使资源得到高效率的配置,使市场能够得到深度的融合。
③ “一带一路”将有助于中国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包容、精诚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合作构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国际规则改变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些国家更应该联合起来,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一带一路”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二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①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
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提出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日益演进的经济全球化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的全球背景,国际机制理论则为这一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内在要求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求中国随着开放的扩大和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兼顾本国利益与伙伴国利益,在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国家间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协调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开放战略,也是国际交往中兼顾本国利益与伙伴国利益的互利共赢战略。这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一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二是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三是兼顾本国利益和伙伴国利益。
③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意义
互利共赢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适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实行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也是实现和平发展、走向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坚持这一战略,对我国有效参与全球竞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是创新对外开放的思维方式;二是极大地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三是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四是适应了和平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