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节流派及文学团体《大学语文》专升本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
一、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提出“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注重文学创作和介绍西方文学。主办刊物有《小说月报》等。叶圣陶的《倪焕之入》、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二)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 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强调作家内心的要求,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提倡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尤其注重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至上的追求。其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正在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自己的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驾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正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主办刊物有《创造》等。
(三)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一个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城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即“三美理论”。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四)现代乡土小说派
现代乡土小说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批寓居在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模仿鲁迅的创作,以自己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代表作家有鲁彦、台静农、蹇先艾、许杰、彭家煌、许钦文等。
(五)语丝派
语丝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是一个散文流派,由《语丝》的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随笔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是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型,对
(六)京派
“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活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有着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群。他们追求文学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往往把笔触集中于乡土中国的人和事的描写,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并在与都市的对比中建构独特的审美空间。作品或平和质朴,或空灵朦胧,或充满玄机禅趣,融写实、述梦、象征于一体。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微因、芦焚(师陀)、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朱光潜、李健吾等人。其中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领军人物。,卫京
即学即练
沈从文是( )作家的代表人物。 对功此资的,资化
A.京派 B.论语派护生 C.语丝派 D.荷花淀派
(七)海派
“海派”的范畴比较宽泛,它产生的时代应上溯至上海开埠通商之始,从最初的鸳鸯蝴蝶派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都应涵盖其中。该流派注重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其创作多取材于光怪陆离、充满浓重商业化色彩的、畸形的现代都市(上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通过社会事件的描绘、都市场景的摹写和人物命运的揭示,展现了都市化给传统中国人带来的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巨大的文化、心理冲击。总体上说,作品具有生命体验的新奇性和惊异性,审美世界、审美形象、审美风格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表现手法的先锋性和前卫性等特征。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周瘦鹃张资平、曾今可、刘呐鸭、穆时英、施蛰存等。
(八)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夏行、冯乃超等。“左联”根据“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初步制订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提倡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股夫、叶紫等,主办刊物有《北斗》《文学月报》。
(九)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为现代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卢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主张诗的“歌谣化”,即要使其计歌成为大众的歌调。
(十)论语派
论语派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堂、周作人、俞平伯等。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十一)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 七月派
七月派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基长高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在诗歌上,代表作家有绿原、牛汉等。由于领导者胡风等的文艺思想在20世纪40年代起已受到有组织的批判,相应也形成了对这一诗派的巨大压力。 在进人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小说则以路翎、丘东平为代表。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为七月派代表作。
(十三)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出现于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新现代诗派或中国新诗派。这个流派的活动时间集中在1945年至1949年,主要成员有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且(查良铮)、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提、杜运燮、袁可嘉等9位年轻诗人。他们都在(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诗作。由于他们的诗作风格较为相近,因而互相认同,形成了一个流派。主张“思”与“诗”的融合,“感性与知性的融合”,诗歌创作应“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九叶诗派曾出版杜运燮的《诗四十首)、唐浞的《骚动的城》、辛笛的《手掌集》、陈敬容的《盈盈集》、唐祈的《诗第一册》、穆旦的《旗》、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郑敏的《诗集1942- -1947》等多 种诗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诗选(九叶集)后,遂有“九叶派”之称。最能体现“九叶诗派”创作特点的是它的主要诗人代表穆旦。
二、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
(一)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明丽、 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滥着诗派之所以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通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厚,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二)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作家还有西成、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在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山药蛋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人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江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山药蛋派多次受到“左”倾思潮的冲击,未能得到充分的2展。粉碎“四人帮”之后,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觉地为保持和发展这一流派而努力。
(三)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文革”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1和文学潮流,其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I情感基调。伤痕文学肇始于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随后有王余九的短篇小说(窗口》,最后得名于卢新华的1说<伤痕》,现代文坛将刘心武、王余九、卢新华称为“伤痕文学三先锋”。伤痕文学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备受文坛推崇。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四)反思文学
承州反思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许多作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历史冷静、客观的重新审视,从而缔造了反思文学这一文学形式。同稍早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的内容不再停留于对“伤痕"的展示,而是深人到了对造成“伤痕”的历史原因的探究上。反思文学不仅着眼于对历史事件的真相的探求,更对功过是非展开了讨论,并且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对一度被视为正确,却在实践中被证明谬误的观点的怀疑,充分而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在反思文学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茹志鹃所作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所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所作的《蝴蝶)等。
(五)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其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的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即学即练
下列作家属于朦胧诗派的是
A.舒婷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张洁
(六)先锋派
先锋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从最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其主要成就以小说为主。先锋小说在内容上以表现自我,挖掘自身的内心世界,站在自我存在的出发点上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主,不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形式上一反既有的文化传统,有意地背离既成定例的创作规范,广泛地采取暗示、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代表作品有马原的《错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格非的《迷舟》,孙甘露的《信使之函》等。
(七)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一种以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浪潮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自我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代表作品还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龙种》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作品等。
(八)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股“文化寻 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 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 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文学创作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开始进行创作的一批作家 ,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他们的作品则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杨炼的包括《诺日朗》半坡)(敦煌)在内的大型组诗礼魂),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炜的《古船》,以及张承志、史铁生、陆文夫邓友梅、冯骥才的一些小说。
(九)京味儿文学
“京味儿”最初起源于老舍。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人的文化趣味。老舍的《二马》《离婚》《四世同堂》等作品中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80年代,对北京记忆的书写成为一个文学 现象。“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纠结在都市日常生活中(心理行为方式、居所空间、习俗风物等)的独特表现,人对于城市、对于北京文化的体验,成为一批作家自党关注的对象并出现了“京味儿文学”的概念。由于普遍地存在一种历史激烈错动中对城市悠久文化标识和精神失落的忧虑,不少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式”的怀旧情调。北京地域方言(京白),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及其生活方式,对“旧时”人物的兴趣,构成这个时期“京味儿小说”的基本特征。90年代之后,“京味儿小说”创作得以继续,也出现些受到好评的作品,如叶广芩描写上层旗人在现代生活中的变迁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代表作家有老舍、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汪曾祺、苏叔阳、叶广芩等。
(十)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80年代中期,大约是在“文化寻根”思潮以后,可以看作是“后寻根”现象,即舍弃了“文化寻根”所追求的某些过于狭隘与虚幻的“文化之根”,否定了对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的探询之后,又延续着“寻根文学”真正的精神内核。“文化寻根”小说所展示出来的被政治权力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话语所遮蔽的民间世界的信息,在新写实小说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民间的日常生活场景正式地充斥着小说的主要画面。江苏《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在该栏目的“卷首语”中,从理论上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被归人到这-名目之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万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周梅森等,几乎包括了“寻根文学”以后文坛上最活跃的一批作家。
选择题
1·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成为我国文化革命巨人的作家是( )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茅盾
2.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
A.《尝试集》 B.《死水》 C.《女神》 D.《双桅船》
3.作品以写市井生活和城市小市民命运而著称的作家是
A.沈从文 B.钱钟书 C.老舍 D.郁达天
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出自
A.《断章》 B.《北方》 C.《再别康桥》 D.(炉中煤》
5,下列小说借其人物之口说出“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的是
A.《边城》 B.《围城》 C.《离婚》 D.《金镇记》
6.下列作品属于钱钟书的是
A.《我与地坛》 B.《吃饭》 C.《我的自白》 D.《论睁了眼看》
7.《哭小弟》一文的文体是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戏剧
8.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作家是
A.孙犁 B.老舍 C.从维熙 D.戴望舒
9.下列作家中,主要以知青生活和残疾人心态与命运为创作题材的是
A.张洁 B.余光中 C.舒婷 D.史铁生
10.下列作家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朱自清 D.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