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5.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单项选择

2022-05-19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

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2.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夏朝

D.殷商

3.“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

B.社会改造

C.经验获得

D.预期学习效果

4.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

A.精细加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5.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杨贤江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陶行知

6.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接受性

D.可塑性

7.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尝试与顿悟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刺激与反应

8.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 )。

①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③社会教育④自我教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复式教学

D.个别教学

1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于(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11.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

A.布卢姆

B.奥苏贝尔

C.杜威

D.布鲁纳

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13.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

A.注意

B.感知觉

C.思维

D.记忆

14.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

C.课程方案

D.课程计划

15.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融合课程

16.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

A.作品分析

B.文献分析

C.行为分析

D.调查分析

17.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8.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但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19.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挫折现象

B.回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20.“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 )。

A.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及观点的识记情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其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属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故B项正确。

A项: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又称为联结派学习理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形态的识记情况。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故C项正确。

A项: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殷商时期《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故殷商时期主要是庠、序等形式。已经有了学校的形式,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类型中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分的识记情况。有关课程定义的观点之一是: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故D项正确。

A项:教学科目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学科中心理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社会改造属于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经验获得属于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习策略的识记情况。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题干中按偏旁对字进行“归类”,符合组织策略。故C项正确。

A项: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其包括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家及其著作的识记情况。蔡元培先生在新旧文学交替之际、中西文化冲撞之时,担任北大校长,开创了“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自由新学风。他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故C项正确。

A项: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徐特立,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没有称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生的基本属性的识记情况。向师性是指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多数学生都用和李老师一样的笔,是对李老师的一种亲近和崇拜。故B项正确。

A项:依赖性是指学生多数未成年,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入学后会将对父母的依赖转化为对教师的依赖。题干中没有体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排除。

C项:学生的特点不包括接受性,为干扰项,排除。

D项:可塑性是指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塑造,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解析

本题考查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识记情况。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故B项正确。

A项:尝试错误是联结派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顿悟是认知派代表人物苛勒的观点,他认为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这两个观点都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平衡与守恒是指环境和机体之间达到的平衡,是结果而非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刺激与反应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8解析

本题考查对广义的教育的概念的识记情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横向看,教育形态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不属于教育形态之一。故C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9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识记情况。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我国中小学目前基本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故A项正确。

B项: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复式教学是大有可为的。不符合题干中的“普遍采用”,排除。

D项: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做作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人口多的情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国内古代教育学著作的识记情况。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故C项正确。

A项:《大学》出自《礼记》,其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题干中教学原则在《论语》中未能体现,排除。

D项:《孟子》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目标类型的识记情况。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认知领域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组织、价值形成;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机械动作、适应、创作。故A项正确。

B项: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新“三中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核心,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布鲁纳是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评价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识记情况。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如一个单元活动结束时的评估,一个章节后的小测验等。故 A 项正确。B 项: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C 项:配置性评价也称安置性评价,对学习前摸底考核进行的评价方式,用于判断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或据此分班编组,此类评价希望把考生的成绩差异反映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D 项:甄别性评价主要目的是鉴别或选拔。甄别性评价一般是通过考试完成的。甄别性评价往往是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是对被评价者进行等级区分。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识记情况。一般来说,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在儿童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儿童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4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内容的识记情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故A项正确。

B项: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类型的识记情况。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武士七技”都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设置,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忽视学习的过程。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学科课程,故C项正确。

A项: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如把动物学、生理学、植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故正确答案为C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识记情况。作品分析属于实物分析,实物分析法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可用来研究的实物主要有如下类别:学生的书面作品,如作业、日记、作文、信件、绘画、考试卷子、板报稿件等;学生的劳动产品,如小发明、小制作等;教师自己的书面资料,如备课笔记、读书笔记、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工作计划等;教师的劳动产品,如教具;年级组或教研组等集体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学期或学年总结;有关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政策文件等。故A项正确。

B项:文献分析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行为分析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调查分析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识记情况。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及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故D项正确。

A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不平衡性是指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题干中体现的是人的整体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8解析

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的识记情况。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的学生由于天冷而频频迟到,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故B项正确。

A项: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题干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内心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题干中体现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意志力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题干中这名学生下决心改掉坏习惯,说明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9解析

本题考查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的识记情况。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在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增多而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的本质属性的识记情况。这句话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这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就不会改变和消失。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特点。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